当前位置:主页 > 商业资讯 >

把好习惯留给孩子,关注孩子早期养育环境-每日简讯

发布时间: 2023-04-29 14:30:25 来源:互联网

在央视跟拍“问题少年”的记录处《镜子》中,有18岁的张钊,15岁的家明,14岁的泽清。他们早早辍学,有的早恋,有的网瘾,有的对父母以死相逼。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,类似的痛苦在很多家庭重复。

李玫瑾教授曾说:想知道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,其实早已命中注定,主要看三个方面:家庭环境影响、品格和性格。我们的古人也把人一生的心性教育分为四个阶段:0到3岁,幼儿养性;4到13岁,童蒙养正;13岁以后到成年,少年养志;成年以后,成人养德。


【资料图】

家庭教育对于小朋友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,在《孩子的一生早注定》这本书中,中科院幼儿成长指导项目专家吴斌和他的团队,经过4年时间、200多个家庭的追踪研究,从行为决策的视角,系统地解读了后天环境如何影响着每个人的生命初期,不仅描述和总结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背后的逻辑、行为发展规律,还提出了现实可行的指导方法和建议。

幼儿阶段的能力和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,书中对幼儿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;基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,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方法。

01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未必“迟早都能会”

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栏目曾报道,有一个5岁儿童生活很有条理,玩具柜、小书架、抽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,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,爱劳动和有条理的好习惯,令人称赞。从报道中得知,自孩子2岁开始,他的母亲就给他立下规矩,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,若不收就将玩具没收。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,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,有条理的好习惯。

那么,对于幼儿都有哪些习惯要早点培养呢?

一、作息习惯的培养

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睡眠习惯,除了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、注意叫醒方式外,还要合理分配孩子活动的时间和方式。

二、吃饭习惯培养

尽量固定吃饭时间,让孩子去适应和接受,但是要控制好每顿饭的数量和种类,通过增减孩子爱吃的食物来调动他的积极性。

三、电子产品使用习惯培养

如今,电子产品几乎是每个家庭的日用品了,但是一定要警惕幼儿过早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。在孩子两岁前不建议使用,可以在两至三岁时,将电子产品作为奖励物品送给孩子,但是要与孩子设置明确的规则,并及时提醒。当遇到孩子不遵守规则时,家长一定要学会适当地拒绝。

除此之外,孩子卫生习惯、刷牙习惯和早期隐私意识的培养,也能减少不必要的亲子冲突,少走不必要的养育弯路。

02.通过基础能力的培养,让孩子学会感知世界、理解成长的能力

感知世界能力是幼儿基于生理发育成熟,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来的能力,包括大运动、精细运动、语言能力等等。

一、留意孩子的大运动能力

大运动指的是孩子早期的坐立、爬行、翻身等能力。

对于两岁前的孩子来说,大运动做起来比较费劲,有时候会比较抗拒。不过这些运动并没有太复杂或难度,只要发育正常,迟早会发展出来的。对于这方面的培养,家长可以采用兴趣吸引的方式,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互动。

二、精细运动需要刻意训练

精细运动主要指手部的精细化和手眼协调的动作,这方面没有捷径可走。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,包括刻意的系统化训练(如串珠子),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训练(如自主进食)等等。

三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

幼儿阶段的语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是学习发音阶段(10~18个月)、组织短句阶段(18~24个月)和表达想法阶段(24~36个月),幼儿在刚开始学习发音时,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,家长需要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,并且制造表达的需求和机会。

孩子的感知能力培养还包括社交沟通能力和情绪合理表达能力,家长要培养孩子打招呼、交换物品、条件谈判、合作与竞争等多方面的知识,并且引导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。

03.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交互学习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

认知能力是用以理解生活环境和自身成长的能力,包括对规则的理解、专注力的发展、竞争意识及说谎能力的发展等等。

一、自主意识与规则

家庭教育也需要思考人治与法治的问题,实际生活中,家庭权威其实很难做到。一岁前的幼儿几乎没有规则意识,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世界和周围人的观察和反馈来学习。一岁后渐渐有了更多的体验机会,一岁半到两岁则是孩子自主意识爆发的阶段。如果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,就要帮助他们设置更合理有效的规则和奖励机制,并且注意引导他们,培养出通情达理的孩子来。

二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

要想让孩子的专注力得到很好的发展,就要了解孩子不同时期专注力发展的规律和特点,进行针对性地培养。孩子一至两岁时主要依靠环境的刺激,专注力持续的时间很难达到两分钟以上。当孩子有了自主探索的能力之后,受到环境和养育者的影响,就会有明显的选择偏好,专注力持续时间变长。可以通过鼓励和奖励调动积极性,建立持续的兴趣和专注力。

父母教育的好坏,并不取决于是否有文化,而在于是否有着正确的人生观,正确引导子女。为人父母传承给孩子的格局和精神,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豁达乐观,正直善良,勇往直前。

杨绛先生曾说:“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、受到管教,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,在不知不觉中受教。”想让孩子未来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,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性格,需要家长适当的引导以及培养。只有我们尊重孩子,支持他们,用心培养,才能让孩子未来拥有更多的可能。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随机阅读
  • 最新资讯
  • 热门资讯